行業動態
揭開2016年醫藥行業政策下的面紗
作者: 來源:神宇醫藥 日期:2016-07-06 13:43:22
醫藥網7月6日訊 進入2016年后,多個監管部門各自出臺了系列不同的影響醫藥行業營銷基礎的政策。
部分政策在過去進行了淺層次的試點,但是全國性實施、系統性實施,整個醫藥行業沒有老經驗可依據。從行業的角度,我們面對的是各個獨立的新規則。然而,相關政策背后的制定機構、專家庫其實是同一批人的大腦,其思維具有連續性及整體性。因此,需在線狀的規則中,反推其背后的立場,才能做出更穩妥的應對方案。在未充分考慮各個政策間連鎖反應的前提下,解決方案可能會得出相反的預判。
目前,系列出臺的政策按歸類而言,主要包括了三大方面:公立醫療機構改革、銷售渠道改革、產品批文改革。
公立醫療機構改革
公立醫院改革主要圍繞著“看病不難,看病不貴”這兩個著力點進行,其具體措施如下:
看病不貴
1.制定系列的醫院考核指標
1) 藥占比;
2) 醫療費用增長率;
3) 其他考慮指標(如平均住院日、次均費用);
4) 醫保控費/醫療費用控制。
2.限制藥品使用量,合理用藥
1)處方點評/PBM;
2)臨床路徑。
3.降低藥品價格
1)藥品招標改革;
2)GPO;
3)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
4)醫保支付標準改革。
看病不難
1.多點執業;
2.分級診療;
3.家庭醫生制度;
4.網絡醫院試點。
在系列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可發現這些單位的角色行為改變了。
省、市地方政府衛計委、醫改辦
逐漸回收醫院獨立經營權。地級政府、衛計委、醫保辦通過制定總藥師制度(制定集中采購目錄)、總會計師制度(獨立的會計組織負責區域醫院的財務管理)、PBM及臨床路徑實施、醫院院長聘任制及細化考核指標逐漸將單一醫院的管理匯集成區域管理。
騰籠換鳥。通過采用措施降低藥品、耗材等采購價格,取消加成,為提高醫療費用換取空間。
醫院
受考核指標、用藥限制(輔助用藥目錄、禁止門診輸液)影響,及藥品0加成后財政撥付不及時等影響。醫院行為既表現為限制藥品使用種類、數量及金額,同時也出現了推動第三方機構建立DTP藥房的意愿。
營銷渠道改革
從監管方的角度,藥品虛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營銷渠道中參與的角色過多,而每一個角色為了生存、利潤最大化,導致藥品營銷競爭行為白熱化。營銷投入過高,導致藥品零售價格維持在高價位運行、藥品過度使用等亂象。
因此,政策的集中點在于提升商業集中度、減少參與方、擠壓費用空間等,渠道改革的規則歸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合規經營,提升集中度
1)兩票制,鼓勵一票制 ;
2)片區集約化配送 ;
3)GPO;
4)GSP飛檢 。
2.降低費用空間、降低競爭因素
1)營改增;
2)經營核查,擠壓過票公司、代理商。
渠道改變后,營銷行為主要參與者:商業配送、代理商、生產企業將會面臨以下的局面。
商業配送
1)行政要求導致商業公司大幅減少;
2)大型商業終端話語權/區域準入能力提升;
3)工業-配送-醫院轉為主流模式,購銷鏈條中參與者大幅縮減;
4)商業資金壓力劇增。
代理商
1)過票行為消失、銷售費用空間下降,提現難度增加;
2)不參與藥品購銷流程,不再需要GSP,品種控制權減弱;
3)職能改變,僅剩下藥品信息傳遞功能。
生產企業
1)“底價”模式消失,企業匯集全部的合規、稅務風險;
2)銷售費用空間下降(難以利用票據減少稅收);
3)自營隊伍亦缺乏合理票據、高開產品更難;
4)存在外購第三方推廣服務。
藥品批文改革
減少批文供給,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閑置批文,被認為是減低過度營銷行為的有效途徑。
目前,這部分措施主要表現為強效推動藥品一致性評價、藥品注冊辦法改革、臨床數據自查核查、GMP飛檢及新版GMP未過的批文整體注銷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許可人制度有利于生產批文向有實力的代理企業、組織聚集。
藥品批文改革后,對于生產企業及代理商影響甚大。批文供給大幅減少,可能導致代理商無藥可代,從而迫使更多的參與者出局。
結語:
行業經常戲言,本次醫改已經變為了“藥改”。我們遇到/未遇到的政策,基本都圍繞著看病不貴(降低藥品價格,規范藥品使用數量及降低因過多角色參與導致的過度營銷行為)、看病不難(調整優化患者流)這兩個關鍵點。多個監管部門正在合力下著一盤很大的棋,哪里才是出路?思考這些政策背后的邏輯,方能探索未來前進的方向。